万万没想到,一封论文末尾的悼词,竟成了33岁博导东思嘉的人生绝笔。当她的名字最后一次出现在国际顶刊《Science》的致谢栏——“谨以此文纪念她”,这位履历光鲜的学术明星,已如彗星般陨落在教育内卷的深空。
完美的“别人家孩子”,破碎的玻璃铠甲
东思嘉的履历堪称“卷王”模板:本科绩点全院第一,国家奖学金、李四光奖(全国仅5人)拿到手软;留美读博期间研发的深海装置被写入教材;33岁已是南大博导,入选省级人才计划。在世人眼中,她是“颜值与实力并存”的六边形战士,是家长口中“别人家的孩子”终极形态。
可这身华丽铠甲下,藏着无人知晓的裂痕。合作团队悼词中那句“愿她的精神继续鼓舞他人”,像一记耳光打在社会对“完美人生”的执念上——当优秀成为枷锁,连喊累都成了奢侈。
教育竞速的终点,真的是幸福吗
从她的人生轨迹,我们窥见一场残酷的“精英养成实验”:
- 童年:名字早早刻在家乡中学“英才榜”,玩耍时间被竞赛奖状置换;
- 青年:深海科考、跨国科研的光环下,是三年博士后凌晨的实验室灯光;
- 盛年:33岁戴上博导桂冠时,内心或许早已被“不能失败”的恐惧蛀空。
而这样的剧本,正被复制在无数孩子身上:幼儿园抢跑奥数、小学刷题到深夜、中学为综评“水”科研……我们教会他们冲刺,却忘了教他们喘息。
当“卷”成为信仰,人性正在退场
东思嘉离世后,校方诡异的沉默耐人寻味——未发讣告、回避采访,像极了这个系统对待失败者的态度:只许歌颂成功,不敢直面代价。更荒诞的是,网友热议竟聚焦于“美女博导”“颜值学霸”,将悲剧再度异化为新一轮比较素材。
这何尝不是整个教育生态的隐喻?当分数、论文、头衔成为硬通货,那个会蹲着看蚂蚁搬家的孩子,那个在深海热液口幻想拯救地球的少女,早已被系统格式化成“优秀产品”。
停下吧,别让孩子的灵魂掉队
东思嘉的论文致谢里藏着最痛的启示:教育不该是燃烧生命照亮KPI,而是守护每个灵魂自在生长的微光。与其追问“还要不要卷”,不如先回答:
- 我们能否接受孩子做个“快乐的普通人”?
- 能否把“你考了多少分”换成“今天有什么新发现”?
- 敢不敢撕掉“别人家孩子”的幻象,拥抱那个不完美的TA?
33岁的东思嘉把人生论文写到了SCI顶刊,却再没机会写出属于自己的生命散文。当又一盏台灯在深夜亮起,请摸摸孩子温热的掌心——那里跳动的,才是比任何奖状都珍贵的星辰。
«注:本文基于南京大学东思嘉老师公开报道及学术悼念信息撰写,愿逝者安息,生者清醒。»
网友评论